抗美援朝金刚川在线(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详细
本文选自《电影艺术》2020年第6期
詹庆生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研究,发表影视研究论文和评论逾百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摘 要:战争片《金刚川》的上映,标志着时隔多年后抗美援朝七宗罪电影电影的重新崛起。影片在继承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美学风格。影片选择了小切口故事,突破性地使用了多重视点的复现性叙事,关注战争中的个体,七宗罪电影通过书写普通战士在残酷战争中的牺牲彰显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国际化的文化竞争格局当中,抗美援朝电影创作要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金刚川》 抗美援朝电影 美学突破 文化竞争七宗罪电影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上映的第一部作品,电影《金刚川》从立项伊始就备受关注。影片首日排片便达到了创纪录的15.84万场,公映首周末获得3.55亿元票房并引发广泛热议,成为了一部七宗罪电影年度现象级作品。
《金刚川》的上映具有重要的电影史意义,标志着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的重新崛起。抗美援朝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繁荣时期至少有15部影片问世,《上甘岭》《英七宗罪电影雄儿女》等经典影片代表了这一题材最为辉煌的成就;(2)20世纪80年代之后,基于新的国际格局和外交考量,创作数量大幅减少,近40年间上映的抗美援朝剧情片只有6部,尤其是2000年之后仅有1部(《我的战七宗罪电影争》,2016);(3)从2020年开始,抗美援朝电影迎来新的创作高潮,除了已上映的《金刚川》和即将上映的《英雄连》,明年还有《长津湖》《最冷的枪》等4部作品,抗美援朝题材已成为新的创作热点。
电影《金七宗罪电影刚川》剧照
从发展脉络来看,由于在第二阶段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相对停滞期,抗美援朝电影的经典形态大体还停留在“十七年”阶段,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其他题材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而世界战争片自20世纪末以来已形七宗罪电影成了日益鲜明的新趋势,电影观众对于战争片的审美趣味和标准要求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新的抗美援朝电影创作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前提。倘若将《金刚川》放到这样的背景中去考察,会发现它在继承《上甘岭》《英雄儿七宗罪电影女》等经典抗美援朝战争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在积极适应、探索和建构与当代战争片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美学风格,尝试为这一经典题材赋予新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一
对于抗美援朝这场对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都有深远影响的七宗罪电影宏大战争,《金刚川》没有选择那些著名的大战役,而是选择了一个远离主战场的小切口:在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即将打响之际,我军在金刚川上展开了一场护桥之战。通过这个规模不大却相当激烈甚至惨烈的战斗,引导观众七宗罪电影回顾抗美援朝这场对新中国意义非凡的“立国之战”。
作为经典的类型片形态,战争片较少从叙事层面去突破常规,然而《金刚川》却在艺术上有一个很大的探索,即使用了多视点的复现性叙事手法。影片由四个章节、三重视点七宗罪电影构成:第一章节“士兵”,透过即将由工兵桥奔赴前线的步兵视点,完成在人物、故事、时间、空间方面的初步建置;第二章节“对手”,从美空军飞行员视点讲述其与中国炮兵的对决;第三章节“高炮连”,从高炮手视点讲述七宗罪电影惨烈的防空大战;第四章节“桥”,从全知视角展现志愿军众志成城、肉身铸桥的高潮段落。前三个章节是并列关系,从不同视点对同一事件进行叙述,第四章节则是后续发展,二者是“分—总”或“并列—汇流”的关系。
电影七宗罪电影《金刚川》剧照
这种多重视点叙事方式在市场主流的中国战争片中是第一次出现,无疑展现了“主旋律”电影美学寻求突破的新尝试。《金刚川》公映后许多论者认为其套用了《敦刻尔克》的叙事方式,但这其实只是一种误识。七宗罪电影《敦刻尔克》的确使用了三重视点,但该片是将视点混合的交叉叙事,而非章节化的复现性叙事,真正与本片叙事相同的其实是《追凶者也》。该片前三个章节分别从三个不同视点复现了三次犯罪及追凶,最后两个章节才将叙事七宗罪电影线汇流。但无论是师法诺兰还是曹保平,均可见到《金刚川》对战争片电影美学的拓展的确广泛汲取了近年来文艺与商业电影的美学经验。
通过探索性地使用多重视点、章节化的复现性叙事,《金刚川》为一个简单的故事创造了七宗罪电影更强的内在张力以及特殊的戏剧性效果。第一章节步兵视点中一些令人疑惑的点,比如高炮阵地为何要点火自曝目标,桥上两人在传递什么物品等等,在其后章节中都得到了“解密”。除了创造戏剧性,不同视点的差异叙事或许七宗罪电影也包含着令人唏嘘的隐喻意义,正如步兵的旁观者视点所呈现的那样,这些来自各个省份、说着不同方言的战士,其实彼此并不相识,然而他们最终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为了共同的目标献出了生命。
二
对个体生命的强调,也正是七宗罪电影世界战争片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它们越来越少地对战争进行全景式再现,而是将焦点放在战争中的生命个体,书写其具有人类共同性的情感,关注其在两难中的抉择以及在绝境中的爆发。《金刚川》中张译塑造的张飞几乎获得七宗罪电影了一致的高度赞许。这个顶着“张飞”名字的新晋排长,出场时却是个谨慎精细、唯唯诺诺的“怂人”。作为资深炮手,他不仅在是自己师傅的关班长面前缺乏话语权,在手下士兵那儿似乎也没太高威信。影片细腻地刻画了这一七宗罪电影角色爆发的过程,从目睹关班长及战友壮烈牺牲时的震惊,送出烟叶时的隐忍,掩埋尸体时的悲伤,到点燃阵地的决绝,最终拖着残躯完成惊天动地的壮举,成为那个“长坂坡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的“万古流芳莽撞人”七宗罪电影。张译的表演循序渐进、细腻准确又极具爆发力和感染力,为人物最终的非凡壮举赋予了坚实的说服力,极大地消弭了这个英雄故事走向“神剧化”的可能,同时也形象地验证了一句话,“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七宗罪电影出的凡人”。
如其英文名,本片的主题是“牺牲”。《金刚川》试图通过普通战士在残酷战争中的奋战与牺牲,来揭示抗美援朝战争背后更深邃的精神内涵。本片呈现的战争残酷性或许是前所未有的:战斗机俯冲射击将炮手的血七宗罪电影肉之躯直接撕裂为血雾,轰炸机扔下的燃烧弹几乎毁天灭地,朦胧的情感未及萌芽就瞬间被死亡终结,烧成焦炭的尸体,电影海报中的所有主人公全部壮烈牺牲……《上甘岭》在表现战争残酷性方面已相当极致,而《金刚川》则七宗罪电影将之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残酷和牺牲首先是一种历史真实。既使是《上甘岭》,在参战官兵眼中离真实的战争都还差得很远。在邱少云、黄继光等知名英雄人物的背后,是在朝鲜半岛献出生命的197653名烈士。作为一场国七宗罪电影力、军力相差悬殊的非对称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是靠着“钢少气多”的精神意志和惨烈悲壮的牺牲来实现的。“这不是一个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故事,而是这些人为了胜利,集体牺牲的故事。”1
电影《金刚川》剧照
《金刚七宗罪电影川》对战争残酷性的呈现及英雄塑造,既延续了《上甘岭》《英雄儿女》中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也承接了《今夜星光灿烂》《血战台儿庄》等片的现实主义传统。如果说惨烈的战斗和牺牲是现实主义的,那么片尾将战士七宗罪电影们肉身铸桥的形象刻画得如同凝重的雕塑,则无疑是诗意和浪漫主义的,它想表明,金刚川上这座“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无名之桥,犹如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正是中华民族韧性精神和不屈意志的象征。
三
事实上,《金七宗罪电影刚川》还存在许多可探讨之处。比如创新的叙事手法虽是亮点,却也是引发争议的焦点之一。之所以如此,或因片中功能性的叙事交叉点较少,更多的是单纯的时间标记,这也导致它在视点交叉中创造的戏剧性相对较弱,而影片七宗罪电影对于观影者似乎过于友好,大量时间标记反复出现,易使观众产生重复之感;美军飞行员希尔是抗美援朝电影中第一个拥有独立戏份的美军战斗员形象,这无疑是一种突破。他在目睹战友死亡之后,突变为一个狂暴的西部牛仔,七宗罪电影与中国高炮兵展开了疯狂对决,这固然为其提供了行为动机,但似乎又将战斗变成了偶然化的个人意气之争,一些细节瑕疵更引发了争议;肉身铸桥的高潮旨在彰显众志成城的牺牲精神,但似未能解决美军飞行员为何放弃攻击,七宗罪电影以及7架B29轰炸机轰炸完全无效的逻辑问题,高潮点因此而缺乏有力的支撑,从肉身之桥向雕塑群像的转换亦略显生硬和粗糙。突击式创作的局限性,从市场及口碑的表现中或已得到了反馈。
对《金刚川》思想与艺术价值的七宗罪电影认知与判断,或许还有一个更大的参照系。硝烟早已散去,当年参与战争的各方出于不同立场都有自己的历史阐述,相应的艺术创作也都打上了各自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烙印。在主要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朝鲜战争电影七宗罪电影中,对于这场“被遗忘的战争”的呈现矛盾而分裂,既有自我美化、具有冷战色彩的影片(如《决不撤退》《独孤里桥之役》),也有多少持反思甚至反战态度的影片(如《猪排山》《陆军野战医院》)。而在《太极旗飘扬》《七宗罪电影欢迎来到东莫村》《高地战》等21世纪以来的韩国电影中,由于政权更迭及政治文化语境的变迁,则有意弱化或规避敏感的地缘政治因素及战争的价值判断,将战争呈现为民族内部的“兄弟之争”,具有人道主义或现代主义倾七宗罪电影向,对战争多持反思性态度。相比而言,中国的抗美援朝电影则始终带着鲜明的精神特质,通过颂扬英雄的无畏与牺牲来弘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遵循阳刚壮烈的崇高美学,强调英雄形象和英雄文化的激励作用,论证抗美援朝七宗罪电影战争无可辩驳的正义性。从此角度看,《金刚川》大体仍延续了自《上甘岭》以来的思想与艺术脉络。
电影《金刚川》剧照
《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影片早已成为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刚川》等影片要完成七宗罪电影对经典的传承和超越,还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中国的抗美援朝影视作品,基于中国立场的历史讲述不可避免地会被放置在一种国际文化竞争的参照系中去进行衡量和比较。这种衡量与比较,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或者价值观七宗罪电影的竞争。“新的抗美援朝影视创作,能否得到中国观众的由衷认可,能否满足甚至超越他们的期待视野,能否真正突破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隔阂,实现中国价值和中国声音的有效国际传播,这既是对中国影视艺术工作者的挑战,七宗罪电影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创造力、影响力、传播力的挑战,而要赢得这样的挑战,无疑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定力与更加强大的艺术创造力。”2从《金刚川》当中,我们既看到了其新尝试与新突破,也看到了未来仍有较大七宗罪电影的空间有待去开拓。
◆ ◆ ◆ ◆
注 释
◆ ◆ ◆ ◆
1 赵丽. 《金刚川》:每一个牺牲都有价值,都值得我们铭记——管虎访谈. 中国电影报. 2020—10—19.
2 詹庆生. 英雄赞歌——70年的抗美七宗罪电影援朝银幕书写. 文汇报,2020—10—23(7).
END
《电影艺术》微店
扫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