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的深度意义(海上钢琴师最后下船了
久等了!木鱼的新节目《电影史话》第二期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如果你还没看过这个新节目,这里就再介绍一下。(第一期「新海诚」导演,快去补上!)
《电影史话》是一档以电影史为线索,面向电影爱好者的讲谈类节目。
第新木乃伊 电影一期讲的是伴随了一代年轻人的日本导演,新海诚。而这次,我们来说意大利国宝级导演,也是木鱼最喜欢的导演之一——朱塞佩·托纳多雷。
这期文案有2.4万字,公众号文字只选取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更多内容请看视频:新木乃伊 电影
说起托纳多雷的作品,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时空三部曲」(也叫「时光三部曲」,「回忆三部曲」等),也就是《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以及《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一方面,好像观众对新木乃伊 电影他的了解大都来自这三部电影,而他的其他电影却几乎不怎么为人所知。
但说实话,那些观众并不熟悉的电影,其实也都非常出色。比如,托纳多雷1985年的首部剧情片——《被称为教授的男人》。
影片一经问世就收到了高新木乃伊 电影度赞扬,甚至被拿来与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比较。
《被称为教授的男人》、《教父》
另一方面,就是「三部曲」这个说法,虽然这三部电影都是通过某个人的回忆倒叙讲述的,但这样的「分类」或是「系列」很有可能并新木乃伊 电影非托纳多雷最初的本意,在托纳多雷为数不多的视频采访中,目前都没有找到托纳多雷本人类似于这样的「三部曲」说法。
《天堂电影院》表达的则是对传统电影时代终结的缅怀,它的基调是写实主义的,描绘的是导演内心的一新木乃伊 电影种朴素的、天然的创作冲动,是一个导演倾注了热情,从内心喷薄而出的作品。
而《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以及他之后的一些作品,都带有些传奇色彩,甚至有点魔幻主义的影子。更像是导演技巧成熟后,用电影新木乃伊 电影载体来表达自己对某样事物的认知与观点。
真要归类的话,他之后的《巴阿里亚》(2009年)也是通过倒叙讲述的,更具魔幻色彩,而穿插回忆的桥段,不管是他之前的《幽国车站》(1994年),还是之后的《隐秘》
(新木乃伊 电影2006年),也都有出现。
《巴阿里亚》、《幽国车站》、《隐秘》
或许,「时空三部曲」这个称呼被大家如此接受,可能是源自于观众对这三部作品特别的喜爱。
总的来说,托纳多雷的镜头丰富、客观而且写实,但他的剧本新木乃伊 电影却大都有一种传奇性,这两者形成了托纳多雷独特的电影风格。
他故事里的那些主角,虽然有着各自不同寻常的传奇经历,如果用语言描绘,其实很难让人相信,但因为他镜头所呈现的世界,是如此完备和可信,使得这些传奇角新木乃伊 电影色,每一位都如同真实存在般,栩栩如生、无比动人。
与此同时,多变的镜头语言、扎实的影视技法,却又从不刻意炫技,这些也都是他作品中鲜明的特色。
作为一名享誉全球的导演,他没有因过去的辉煌而停下脚步。每一部作新木乃伊 电影品,都是他对自己的挑战与尝试。
比如2016年他拍摄了自己最新的作品,《爱情天文学》,影片在豆瓣和IMDb的评分都不高,分别为7.1和6.1。
从表层故事来看,男女主角的情感联系非常单薄,甚至有点狗血。场新木乃伊 电影景也非常空洞,完全不写实。
在托纳多雷之前的影片中,每个画面他都精心构思,甚至群演们的表演,也都是绘声绘色,但在这部作品中,镜头里的路人都是板着一张脸,也没什么动作,更没什么性格,这和托纳多雷一贯的风格新木乃伊 电影大相径庭。
群演对比,下为《爱情天文学》
但其实,这部作品不像是纯爱电影,更像是一部精神分析片,看它和看懂它的人都很少,也难怪影片会有这样的分数。(有机会的话单开一期「微剧场」仔细讲讲)
不过,即使拍出来的新木乃伊 电影片子没有被大多数人理解,但托纳多雷依然会说——「自己从不为迎合国际观众的兴趣而拍电影,故事永远是第一位的。」
2016年来中国时接受采访的托纳多雷
直到今天,63岁的托纳多雷仍然在不断地尝试,很多人觉得他新木乃伊 电影后期的作品都不及「时空三部曲」,尤其是没有看懂这部《爱情天文学》又对他不太了解的观众,认为他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
但其实,就算是退一步来说,任何一个人,只要能拍出三部曲《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新木乃伊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任何一部,都是一件足以让人敬佩不已的成就了。
更别说在这么多年的创作中,持续地保持着多样性,持续地推出品质相当高的作品,而且坚守自己的底线,并不做任何谄媚观众的影片。
从广为人知的「新木乃伊 电影时空三部曲」,到《最佳出价》的商业尝试,从《隐秘女人心》中张弛有度的气氛渲染,再到《爱情天文学》里充满二义性的细节设置,托纳多雷用其冷静、写实的笔法,描述着角色或平凡、或传奇的一生。
他拍摄了这么多作品新木乃伊 电影,却保持低调,诚恳地接受采访,也并未出过个人传记或者讲他生平的书籍。正如他的作品,客观、沉稳,没有刻意的炫技,但每一个镜头和技法的使用都精准无比。
我想,任何一位尊重手艺的艺术家,都是不会让技巧超过作品新木乃伊 电影本身的,而托纳多雷能形成今天这样如此坦然与诚实的风格,一定是对电影无比的喜爱与尊重吧。
有人可能会质疑托纳多雷能否被称为「最接近大师的导演」,其实,他的作品如果仔细分析,和当年的那些大师相比绝不逊色。
但新木乃伊 电影是,作为50年代出生的人,和他比较的应该是,李安、张艺谋、卡梅隆等导演,而不是伯格曼、费里尼、库布里克等公认的电影大师。其实,就从大家对李安的期望来看,托纳多雷的将来也一定会有更多值得期待的作品,被人新木乃伊 电影们认识吧。
李安、张艺谋、卡梅隆
伯格曼、费里尼、库布里克
在我看来,托纳多雷具备了成为大师的能力,只可惜,没有生在一个大师的时代,因为在如今的电影行业里,我们很久没有听到过哪位新生的大师了。
在这个电影工业新木乃伊 电影发展迅速的时代,其实电影的「奇观」是大过「技巧」的,这很难说是好是坏。观众的兴趣成了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主导,而电影技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可摸索的空间反倒越来越小。
但那些有志成为大师的导演们,又常常不新木乃伊 电影愿意拍过度贴近观众兴趣与想法的主题,因此,即使他们把自己的技巧运用得再娴熟,他们的影片也很难超过迎合观众的作品。
如果对比美术的历史,浪漫主义之后,写实的风格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探索的空间,因此,之后的艺新木乃伊 电影术家们开始往非写实的方向尝试,由此诞生了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甚至之后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并且,这些流派都曾经成为主流,只是在不断迭代,但电影,似乎从来都是大情节写实商业片新木乃伊 电影占主流,从来没有哪个艺术门类成为主流。
我想,这或许和两种艺术的评价体系和价值体系有关。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低,是由艺术家和收藏家决定的,即「艺术家体系」。而电影则是「观众体系」的。
美术作品在艺廊里展出,在新木乃伊 电影拍卖行拍卖,电影则是拷贝很多份,由观众买票入场,想象一下,如果美术作品也是复制很多份,然后在「美术院」里买票观看,那像杰夫.昆斯的《兔子》应该很难卖到9100万美元那么多「票房」。
杰夫.昆斯的《兔子》新木乃伊 电影
电影如果只有一份拷贝,也是在拍卖行拍卖,由私人收藏,那么艺术电影很有可能会像美术一样百花齐放、流派众多。
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遗憾吧。
当然,也正因为这种特性,电影也成为了最接近一般观众的艺术形式之一,新木乃伊 电影从而,让每个人都有欣赏它的机会和能力。
当我们看到一般大众进入一家画廊,面对所谓「现代艺术」的作品,却大部分都看不懂的时候,这也很难说是一件好事呢。
不过,说了这么多,我仍然能记起第一次看《天堂电影院》时新木乃伊 电影的情景,多多和艾福瑞多深厚的友谊,在当时那个电视强势的时代,对逝去电影时代的缅怀,以及多多对故乡的、近乎残酷的离别与抛弃,都是为了最后能在荧幕上出现的,那形式多样,却又有永恒共性的爱。
也许纵观电影史,新木乃伊 电影《天堂电影院》并不是最好的作品,但它却是让我第一次爱上电影的作品,这些过去在它们身上所投入的情感和时间,并不完全理性,却又绝对真实地让它成为我这样的观众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正如托纳多雷是我极其喜新木乃伊 电影欢的导演,看他的作品,犹如漫步于狭长的隧道,畅游在悠远的时空,传说、悬疑、命运、爱情、拥抱、亲吻、呼唤、别离,每一个都是那么的深邃,又动人。
尽管他并不喜欢煽情,但我也从来没见过他炫技,我想这种诚恳,正新木乃伊 电影是出于他对电影行业的爱和尊敬,也许就在这时,他内心深处仍是那个会在帘子后面,偷看电影的多多,而他眼前之物,正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这期的《电影史话》文案有2万4千多字,视频超过了90分钟,改了几十版新木乃伊 电影,做得非常用心,除了反复观看导演的作品,剧本和剪辑也改了很多遍。对其中单个电影的解读,有很多从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独家观点,对导演整体的风格也做了独家评述。
在这个碎片化、娱乐至死的年代,谢谢你愿意拿出9新木乃伊 电影4分钟的宝贵时间,来看我的视频。
晚安!
- THE END-
▼ 《电影史话》第一期——新海诚:
▼ 无数人最喜欢的电影《海上钢琴师》:
▼关注公众号「木鱼水心」,让电影丰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