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是谁(最后一次感动)电影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迎史上最“牛”春节档,以超78亿元的票房成绩创下影史同期最高纪录。
衡量电影的繁荣,我们除了看到商业价值,也不能忽略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在去年,就有这样一位长江校友,将近太行山上电影日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的中华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一生拍成了电影《掬水月在手》,收获了中国电影最高奖“金鸡奖”和数万网友在豆瓣打出的8.0高分。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以发掘诗歌的秘密太行山上电影,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掬水月在手》出品人、例外EXCEPTION|方所Fangsuo 品牌创始人太行山上电影、长江商学院企业家学者项目2期、CEO8期、EMBA10期校友毛继鸿从99岁的叶先生身上看到了中国古诗词的强大力量。“我们总是从西方找寻价值,获得了一套整体的评价系统,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明和传统却被抛太行山上电影之脑后,我们需要重拾中华文明,重建自己的价值体系。”
他更看重影片的社会意义。他希望通过这部影片,唤起公众对于中华文明传统的关注,也让更多人看到诗歌能带给每个个体生活的积极作用。
分享一篇对毛继鸿的专访,太行山上电影带你重新思考诗歌、人文对于个体与社会的价值。
来源 | 一筑一事
01
诗歌到底有没有用
又有什么用
《掬水月在手》讲述了古典文学大师叶嘉莹的一生,表现了中国传统诗词的美和力量。
方所是影片的出品方,原本想让毛继太行山上电影鸿聊聊拍摄过程中的故事,涉及他与叶嘉莹的交流,与导演的互动,影片的制作等等,但在“忍受”了一连串细节问题后,尤其是谈到投资、票房的话题时,毛继鸿干脆直接跳到了最后一个问题:影片的社会意义。
《掬水月在手太行山上电影》海报 | 图片源自豆瓣
不少行业被资本、流量裹挟,这一点在电影市场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激烈。相比优质内容,快餐式主题、流量明星、票房潜力更能决定一部片子是否能出现在影院的命运。
文艺纪录片原本就很小众,叫好太行山上电影容易叫座难,而且不少还有一定观赏门槛,《掬水月在手》亦是如此。除开需要古典诗词阅读基础,慢节奏、弱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一定意义上排除了不少观众。它的票房起初不被外界看好,毛继鸿说:
“我曾经也很担心,但一太行山上电影个电影到底是为了票房去做,还是只是完成一个任务,还是期待它给社会带来好的影响,我想这几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
而毛继鸿看重最后一个。
毛继鸿(右一)与白岩松(左一)等人展开对《掬水月在手》的对谈 | 图太行山上电影片源自网络
估衡一个公众行为的社会价值,这是在很多精英70后身上可以看到的特点。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它仅仅是一部2020年上映的影片,但它在毛继鸿眼中,关涉弘扬中华文化这一大事。
他从两个维度分析了《掬水月太行山上电影在手》的意义。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其之于重拾中华文明传统的意义;二是从微观层面,看待诗歌之于个人生活的作用。
毛继鸿出席《掬水月在手》广州首映并致辞 | 图片源自方所
自近代“西风东渐”以来,西方的物质太行山上电影和精神文明在长达一个世纪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随着全球化在100多年内不断深化,在中西方文明的冲突之间,中国传统的确渐行渐远。要不要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华文明在如今时不时成为公众话题,折射出东方太行山上电影文明如何自处、中国人身份定位的焦虑。
在这个中国传统式微的时代,毛继鸿希望通过《掬水月在手》让公众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总是从西方找寻价值,获得了一套整体的评价系统,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明和传统却被抛之太行山上电影脑后,我们需要重拾中华文明,重建自己的价值体系。”
毛继鸿领取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 图片源自方所
他认为在被疫情肆虐的2020年这部影片上映得正好。
“疫情让很多人封闭在家四五个月,在停顿下来的这段时太行山上电影间里,大家不能向外寻求价值的时候,开始向内找寻生活的答案。这部影片在这个时期上映,也正好带着人们向自己的内心去叩问一些本真的东西。”
而站在个人日常生活来看,他认为这部片子是一个唤起年轻人对诗歌、古典文太行山上电影学热爱的契机。
“很多人年轻时曾经热爱过诗歌、热爱过古典文学,但是繁琐世俗的生活可能让我们把自己的心裹住了,忘却了曾经美好的东西,而这个片子就是来把那层冰戳掉、剥开。”(内容源自南方都市报)
叶嘉莹的诗词太行山上电影讲解书籍 | 图片源自豆瓣
说起诗歌,在这个连阅读都岌岌可危的时代,诗歌显得更加边缘,常常听到关于“诗有什么用”这个话题的讨论。很快,我和毛继鸿的话题立马上升到这个层面。
“为什么需要诗,为什么需要读诗?太行山上电影诗到底有没有用?人难道只是为了有用才去做一件事?”
他的询问近乎“步步紧逼”、“穷追不舍”,但又有点像扪心自问。那时我们的角色似乎对调,他成为了记者,我成为了被采访者。
在他的“质问”下,我不禁开始回忆起太行山上电影自己曾经如何陶醉在诗歌的大千世界,不禁也开始思考它们在我现有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和比重,开始想起自己是如何在里克尔的诗句中获得安慰,如何在遭遇挫折时从苏轼的笔下找到解脱。
故宫“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后人书《赤太行山上电影壁赋》 | 图片源自网络
也许就如翻译名家黄灿然曾经说的:诗歌确实没什么实用的东西,诗歌真正的影响也是看不到的。如果你要对诗歌提出实用要求,那就有点像学英语的人必须要做翻译似的。
而在毛继鸿眼中,不同于大太行山上电影部分话语对诗歌小情小调的描述,他把诗歌看成“审美教育”的途径。著名德国思想家席勒就在《审美教育书简》里把“美育”推高到崇高的地位,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不和谐的状态,能够重塑感性与理性统一的人性,获太行山上电影得精神自由和解放。而诗歌则是审美教育最有效的工具。
左:《席勒文集》;右:蔡元培传记 | 图片源自豆瓣
这种美育思想在近代进入中国,也影响了当时的改革者,蔡元培“美育兴国”理念影响最为深远。他提倡兼容并包太行山上电影、融合中西、承继传统,创造当代的美育体系,引导人们在超越功利、愉悦自由的精神状态中,体验美感生活,提升人生品味;觉知内在灵性,发现未知自我。而这一思想也启发着毛继鸿。
“诗歌能挖掘一个人的精彩内在,启发太行山上电影人去寻找内在的生命态度和和力量。所以这部以诗歌为主题的电影,它的票房真的不重要。就像一首诗、一本书,这个影片哪怕只能影响到一个人,我也觉得它很有意义。”
02
“难懂”的《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没有采太行山上电影用传统纪录片重叙事的方式,而是有大量“空镜头”,代替了密集的故事讲述。相信很多习惯了好莱坞式大片英雄叙事、拯救全球情节的观众,会觉得是一部“难懂”的影片,在“难懂”的另一面,它的画面和音乐却“神奇”地太行山上电影在很多人的心里留下痕迹。
《掬水月在手》剧照 | 图片源自豆瓣
字碑、壁画、石窟、日月、书法等等器物场景像一幅中国卷轴画一样徐徐在眼前展开,不用多言,那种平静淡朴的氛围,让人不由地被它们经过时间陶冶和洗炼太行山上电影所获得的美吸引。
“导演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慢镜头的表达方式,看似过于平淡,却让人更为专注地观看这些器物,以及背后承载的文化精神。”毛继鸿说。
陈传兴导演本人也解释说:“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我经常反复太行山上电影想,叶先生是民国最后的诗词大家,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中国自己的电影美学的叙述方式?这种形式不是来自里面所要述说的故事,而是能否像诗、像词一样,有音律、对称,有一种不是以叙事为主的百转千回的美在里面?太行山上电影”
《掬水月在手》剧照 | 图片源自豆瓣
“所以这6篇诗章就像绝句,像律诗一样,其实更接近词,所谓的长短句,像慢词。我们知道在词里面有慢词、小令。慢词就像这整个电影一样,它不只是慢,而是有悠缓的一面,把叶太行山上电影先生的一生缓缓道来。”(内容源自方所文化公众号)
《掬水月在手》看似没有波澜,却在很多地方藏有细致的考虑。6个诗章,用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命名,串联起叶嘉莹的一生,而建筑即提供居住,这也暗合了“诗意地栖居”太行山上电影之意。诗歌在很多人看来等同“浪漫”“风花雪月”,那么《掬水月在手》则展现了诗歌的复杂性,以及之于生命的能量。
青年时期的叶嘉莹
叶嘉莹的一生历经坎坷,少年遇到国难、丧母,婚姻不幸,晚年丧女,去国怀乡,几多太行山上电影飘零,在无数个艰难时刻,叶嘉莹并不是呼天抢地,而是借由诗歌化沉痛为力量,应对挫折和苦难,诗歌支撑着她走到如今。
借由诗歌,她成就了自己的“弱德之美”和人生意义,她曾说:“弱德不是弱者,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太行山上电影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掬水月在手》剧照 | 图片源自电影截图
《掬水月在手》独特的拍摄方式和内容让人意识到,它不仅再现了叶嘉莹坎坷跌宕的一生,更表现了中国太行山上电影传统诗词的意味深长。与其说它是一个传记片,不如说它是一首诗。
相比拍摄团队,毛继鸿和叶嘉莹的互动并不多,但谈起这位文学泰斗,他也像很多人一样变身“学生”,抱以“先生”的尊称:
“她是我心中理想先生的化身,太行山上电影虽已近百岁,却精神矍铄,她喜欢简约静美的东西,从仪态和谈吐,都可以感受到被诗歌陶冶出来的先生有着很强劲的生命。”
03
有人说
方所为诗歌建了一座城
如果回顾方所9年走来的路,也许根本就不需要问毛继鸿为什么要太行山上电影出品这部电影。因为诗歌原本就是始终贯穿其间的线索,甚至促成了方所的成形。
时间倒回到2008年,创办例外已经很成功的毛继鸿正在筹备方所,人生正跨上另一条轨道,一次偶然的聚会给了他定位方所的启发。
那天在宁太行山上电影波慈城,与《汉声文化》黄永松先生及几位好友相聚。黄永松创办的《汉声》杂志在文化界颇受尊敬,从1971年至今,45年间坚持深度记录民间文化的《汉声》杂志,犹如一座巨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有人说,每个人太行山上电影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根。
《汉声》杂志在深圳做的展览海报 | 图片源自网络
黄老师是非常随性阔达的人,在围着篝火聊天时,他为大家吟唱起诗歌,且是非常自由自在状态,这种状态看似没什么,但对毛继鸿触动很大:
“太行山上电影我其实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诗歌,但直到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样式,更是中国士大夫观察生活、表情达意的方式。诗歌是凝固、更具有深度含义的载体,是中国知识分子本有的生活方式。而我当时却几太行山上电影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经营管理公司,连知识分子的基本生活都没有了。”
就这样,诗歌像是一根火柴,不仅点燃了他,也点燃了方所。
2011年方所开业之时,就把“诗歌”作为年度主题,开幕上朗诵的就是周梦蝶的诗歌《刹太行山上电影那》。此后一年一度的周年庆上诵诗都是重要的仪式。
诗歌不仅仅出现在方所的庆典上,也化为方所人的行动。每天早晨,方所的所有员工开工之前都要花上10分钟读诗,他们的围裙上还印着诗句。上面的印的有的虽然陌生,太行山上电影有的虽然拗口,但总有一句能够抓走你的心。至今都还记得出自余光中的这句:
时间在远方虚幻流着/你在我掌中,你在我瞳中/任萤飞,任蛙鸣/任夜向西倾……
“读诗”在这个工业化、快节奏的当下显得并不多见,而方所为太行山上电影这个行为提供了理想的居所。
撇开与诗词相关的书籍,历数方所沙龙的活动中,数不清的诗人们,林林总总的诗歌话题,也不难看出方所要将“诗歌”进行到底。2014年,香港著名诗人、翻译家黄灿然来到方所(广州)分享太行山上电影了诗集《奇迹集》;2015年北岛等国内外著名诗人现身方所举办的“2015香港诗歌之夜”……辛波斯卡、茨维塔耶娃、里尔克、荷尔德林、策兰等等历史上诗歌星星们的句子都曾在方所响起。难怪有人说,方所为诗歌建太行山上电影了一座城市。
上:方所八周年“诗意的复兴”周年庆小朋友诵诗;周年庆成都方所读者诵诗 | 图片源自方所
要不是这次拍摄,毛继鸿也许会更晚一点认识叶嘉莹。
“我们总在提‘最后一位先生’,也说叶嘉莹是‘中国最后一太行山上电影位穿裙子的先生’,但我希望看过影片后,大家会说,她是‘第一个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呼唤人的生命观、生存观的人。”
end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长江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