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佰》这部片子,去年就很想看了。

2016年10月27日那天,“馒头说”的“历史上的今天”,就选了“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个题材,写了一篇:

《一座被死守的仓库》 。

当时把整个“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来龙去脉,宇宙尽头 电影包括后续的故事,都写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件事是从小就知道的,也一直希望能有一部与此相关的电影。

这部电影单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说,其实是有很多可拍之处的:切入口小(一个仓库)宇宙尽头 电影悲壮(明知必死)

,抗日,战争场面……

当然,后来长大了,渐渐知道了“四行仓库保卫战”前后的一些来龙去脉,倒反而开始觉得:这部电影未必那么好拍。

因为种种原因,《八佰》去年并没有如期上映,又因为一些原因,今宇宙尽头 电影年上映了。

我其实8月14日就去看了点映,看完后在微博和朋友圈发了一个简单的评价,然后就一直憋着,想等大家基本都看了,然后再来和大家一起聊聊。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一篇。

2

先来说说我自己感觉的这部影片的优点吧宇宙尽头 电影

首先当然是电影的画面和场面——对一部电影而言,这很重要。

2005年左右的样子吧,我看了一部韩国的电影,叫《太极旗飘扬》。抛开这部电影充满自我想象和自我满足的情节设定不谈,电影的战争画面确实把我震住了宇宙尽头 电影:完全是比肩乃至在某些方面是超越当时好莱坞制作水准的。

我当时是有点嫉妒的:我们中国的战争电影,何时能拍出这种场面?

《太极旗飘扬》剧照。在这部电影里,美军是不存在的,志愿军就是凭人多(说一座城市能集结1宇宙尽头 电影00万志愿军),朝鲜战争全是靠南朝鲜军队一路奏凯打下来的。

结果在2007年的时候,中国拍出了《集结号》。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战争电影的拍摄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阶段——当然,冯小刚用的就是《太极旗飘扬宇宙尽头 电影》的韩国特技团队。

而《八佰》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很不错,堪称近年来国产战争大片的翘楚了,这也是值得进电影院去看,尤其是要看IMAX的一个重要理由。

如何评价一部战争片的制作质量?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宇宙尽头 电影因素,那就是要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战场。

看到有人说《八佰》对“反战”的表现不够,我倒有点不同意见:

一部战争片,能把战争场面拍到最真实,就是很好的“反战”。

回顾以往,我们有一些战争片往往是:宇宙尽头 电影“好人是永远不会被打死的”;后来进化了一步,变成:“好人死之前有各种音乐和画面的铺垫和渲染,明确告诉你他要牺牲了”;再进化一点:“好人身中数枪,但不到最后一刻是不会死的,他总要再撂倒一群敌人/炸掉一个宇宙尽头 电影碉堡/交代一大段遗言/找人同归于尽”。

但真正的残酷战场,又怎么会是这样呢?

前面一秒还在和你插科打诨抽烟的战友,下一秒就忽然在你面前毫无征兆地被爆头了;一队来自各地满怀热血的士兵,刚进入阵地还没展开防御宇宙尽头 电影,就被一排炮弹全部炸死在坑道里,你甚至连他们姓甚名谁都不知道;断手,断脚,脸颊被打穿,肚肠滚落一地,这些都是战场上最常见的场面……

这才是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当你发现真实的战场和你幻想中的那种横刀跃马威风宇宙尽头 电影八面的战场有那么大差距时,你真的还会渴望战争吗?

再来说说《八佰》的演员表现。

我觉得没有问题,基本上演技都在线。

王千源、姜武这种级别的演员就不必说了,其他的一些演员诸如李晨这些人也可圈可点。张译演的是一宇宙尽头 电影个非常难演的角色,他的表现也应该算是到位了,只是这个角色的定位有些尴尬而已。

让我眼前一亮的倒是欧豪。欧豪饰演的端午在电影中戏份非常重,而欧豪完成得相当不错。事实上,欧豪在《建军大业》中扮演叶挺时,我觉宇宙尽头 电影得表演是有些用力过猛的,一副“你欠老子钱什么时候还”的街头小混混样子。但在《八佰》中,端午这个角色的惶恐,动摇,感动,勇敢,决死,他都拿捏得不错。

再聊聊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意象性表达,比如那匹白马。

有些人宇宙尽头 电影认为白马在电影里出现得莫名其妙,甚至完全没有必要,我倒觉得没什么。管虎希望通过这匹白马表现出的东西,并不难理解,甚至都没有赘述的必要。而从电影画面来看,白马的画面都还是有不错的视觉效果的,作为电影艺术宇宙尽头 电影的表现,我觉得完全可以接受。最后白马还成了谢团长去谈判的坐骑,我觉得管虎已经够考虑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衔接了,甚至有了点四川人吃火锅说“那就点鸳鸯锅嘛”的味道。

管虎似乎很喜欢在自己电影里放点与周围环境相比宇宙尽头 电影显得很突兀的动物,比如《老炮儿》里那只鸵鸟,其实映射的就是六爷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如果一定要说这一点,我个人倒觉得赵子龙的幻想画面稍微多了点,拖沓了一点。看得出,管虎其实一直很喜欢赵子龙,在其他电影里也宇宙尽头 电影有表现。不过在《八佰》里,赵子龙这一段可以接受,但不用反复出现。

总体来说,《八佰》这部电影从纯粹的业务表现上来说,我个人觉得是合格的。

当然,我觉得离“优秀”还有那么点距离,可惜。

3

现在来说说产生“距离宇宙尽头 电影”的原因,也就是我个人觉得的不足之处。

请注意,到目前为止,我们纯粹都只是从电影表现的本身来讨论——关于历史和立场问题,我们放到下一段来讨论。

先说说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我觉得有点混乱——当然,这倒是很可宇宙尽头 电影能和版本被剪辑有关系。

比如开场。

影片开头,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麦田,湖北保安团在里面前进,然后镜头拉远,是一座烽烟四起的上海城——这段画面从表现上还是挺震撼的。但问题是,整个影片的核心:88师524团为何宇宙尽头 电影要死守四行仓库,电影接下来只是用非常快的镜头剪切和几行字幕就交代了(我印象里字幕还是竖排的)

,然后就切到四行仓库里热火朝天的备战场面了。

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如果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的观众,其实是有一点懵宇宙尽头 电影的:

他们为什么要守这个仓库?

如果导演一定要保留前面那段麦田戏的话,我个人觉得,其实可以插条平行的线,几个镜头就行:

上海的88师指挥部里,孙元良接到校长电话,校长要求88师全师留下来死守,表示要打出国际宇宙尽头 电影影响,要为国际调停争取时间(把原因给交代了,不用等到后面特派员时再点出),孙元良坚决不肯,讨价还价(正好也可以客观表现“飞将军”的特点嘛)

,结果讨价到只留下一个团,孙元良还是不肯:

“校长,我们88师都宇宙尽头 电影快打光了!给我们留点种子吧!”

校长在电话那头说:

“你考虑的,我已考虑到,我已经把湖北保安团给你们填充进来了!”

孙元良就坡下驴:

“好!那就把他们补充到一营!死守那个四行仓库,打光为止!”

然后镜头再切回湖宇宙尽头 电影北保安团,与四行仓库的守军会合,这样交代可能就会更清楚一些。

这些镜头补一补,大概也就1、2分钟的事情。

当然,这属于我自己脑补。

其次,是一个小人物群像的问题。

看得出,导演是想通过几个小人物来展现这场战役宇宙尽头 电影全景的,小中见大。这其实没有问题,如果能拍好,会非常棒。

但《八佰》的问题可能在于:小人物太多了,多到观众应接不暇。再加上可能存在的被剪原因,导致很多小人物就出头露了一面,前因后果都没交代清楚,让人看了宇宙尽头 电影没头没尾,或者不合情理。

比如那个原本向日本人提供情报的记者,随队一起进入仓库,电影中明明有交代说傍晚了,同伴喊他一起走,但这名记者到最后一直都留在仓库里,而且看得出,他应该是有了转变——只是这个转变的宇宙尽头 电影过程,包括他为什么没走,一点都没交代。

又比如为了表现小人物的众生相以及为他们后来的转变铺垫,安排了“杀俘”这一场。我不敢说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没有杀过日军俘虏,但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真没有,甚至没有宇宙尽头 电影俘虏过日本人。我们不讨论史实问题,就影片拍摄本身来说,导演安排这一个桥段我个人觉得也没有必要。

再比如片尾花了不少笔墨渲染的敢死队,最终一点都没有交代。事实上,这支敢死队组织得也是毫无意义的,完全可以跟宇宙尽头 电影着大部队撤,看得出,可能只是导演希望有一个催泪的桥段吧。

相比之下,电影《1917》也是通过两个小人物来反映一战,但主线脉络非常清晰,就是以两个小人物的视角和经历来展示的,所有逻辑都有头有尾。

回到《八佰宇宙尽头 电影》,说到“催泪”了。

我相信不少人去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做好流泪准备的。

两个意料中的感动桥段,管虎基本都没拍垮:一个是陈树生绑手榴弹跳楼,一个是楼顶升国旗。

但是,我个人觉得用力过头了一点。

根据史实,陈树生宇宙尽头 电影跳楼确实是真事,这位四川籍的小伙子非常勇敢,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但电影里表现得排队跳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当然,这段确实很催泪。所以作为电影的艺术加工,我觉得问题不是很大。

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中关于宇宙尽头 电影陈树生跳楼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蜡像

仓库楼顶升旗那段,也是符合历史的。但是,后面那段日军飞机扫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护旗这段,不仅与史实不符,用来艺术加工也没有太大必要:守仓库一共就这几百号人,士气和宣传固然宇宙尽头 电影重要,但谢团长不至于要如此平白无故用将士们的性命去换。

但这两段总体来说我觉得都还是OK的,问题就出在第三段,导演硬加出的“催泪”,也是最后部分的“高潮”——桥上撤退。

根据历史,524团是非常有序撤入英宇宙尽头 电影租界的,过桥的时候,日军确实有过机枪扫射,但基本上也是摆摆样子,打伤了几个士兵,没有造成任何重大伤亡。因为其实日军对524团撤入租界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些求之不得——四行仓库在整个淞沪会战宇宙尽头 电影的战略意义上无足轻重,除了怕引爆旁边的煤气包外,日本与英美也暂时不想撕破脸。

但在电影《八佰》中,这场撤退却成了悲壮的血肉战场。

如果不了解历史的观众,很容易有这样一个印象:

524团自谢晋元团长以下,基本宇宙尽头 电影上都在桥上壮烈殉国了。

前面说过,电影作为文艺作品,在历史的基础上有艺术加工,完全可以,但这段桥上撤退的戏,即便不考虑史实,我也觉得管虎用力太猛了,有点强行插画外音预告的意思:

“各位观众请注意,接下来是宇宙尽头 电影悲壮的催泪桥段,请尽情哭吧!”

或者,大家其实感情已经到位了,但你一定要在最后写上一句:“我感觉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

当然,文艺工作者必须是感性的,要有一种永远热泪盈眶的激情在,但是,也要尽可能做到掌宇宙尽头 电影握分寸,收放自如,尤其是要避免陷入自嗨。管虎在《老炮儿》中设计的结尾,我觉得就比《八佰》要好一些,同样是高潮,同样是煽情(当时在冰面上不断绕着冯小刚360度转的那些镜头其实也有点让人发晕了),但最后好宇宙尽头 电影歹管虎点到为止,收住了,反而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冯小刚在《集结号》中的处理,要好一些。

《集结号》的结尾,是谷子地站在桥上回望

如果让我设想,我觉得《八佰》的结尾如果这样设计,我个人觉得也宇宙尽头 电影不错:

深夜,谢晋元带着全团将士安静有序地撤过桥面,战士们脸上既没有兴奋,也没有沮丧,只是默默地列队前进。在队伍中,谢晋元回望身后的四行仓库,看到在仓库的楼顶,陈树生、羊拐、老铁、齐佳民、端午、小湖北这宇宙尽头 电影些在保卫战中牺牲的战士们,列队向撤入租界的战友们敬礼,脸上带着淡淡的欣慰的笑容。

谢晋元双目含泪,凝重地向楼顶方向庄严敬礼,然后转身,随队伍进入英租界。

这时候,画面一黑,忽然英租界传来喇叭里的一声呼喊:宇宙尽头 电影

“统统放下武器!”。

影片结束,出字幕。

4

接下来,该说下这部电影引起最大争议的一个点了:是否尊重历史。

我前面也说过,电影是文艺作品,有艺术加工无可厚非。但因为《八佰》这部电影自己就交代“源于真实历史事件宇宙尽头 电影”,且在整个影片的宣传上也是紧扣“真实历史事件”这个点,所以有观众对这部电影“史实”部分抠得细一点,完全可以理解。

在我个人看来,电影里有些和历史真实情况有出入的情节,问题不是很大。

比如女童子军杨慧敏游宇宙尽头 电影泳送旗那段。

网上有不少争论,有说杨慧敏其实是光明正大走过去送的,何必要拍成游过去的?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观点是这样的:

当初写“四行仓库”那篇文章的时候,关于这一段我也颇花了点心思去查,包括看了不少当事人宇宙尽头 电影和杨慧敏本人的回忆文章,经过交叉比对,可以肯定一点:杨慧敏确实不是游过去的。至于送的方式,有几种说法,基本都是趁夜色通过桥面,悄悄送过去的(送旗的也并非杨一人)

至于说杨慧敏是“泅渡”过去的,也是当时宇宙尽头 电影媒体的宣传口径,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说杨慧敏是自己游过去的,那就证明租界其实和四行仓库互通往来,会给日本人留下把柄——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光明正大送过去”也似乎缺乏说服力。

但我觉得把“走过去”宇宙尽头 电影拍成“游过去”,或者是不是杨慧敏主动要送过去还是受托送过去(史实是很可能是88师部提出的请求,上海商会也有参与,委托了童子军)

,这些都不是大问题,重点在于确实是有人送去了国旗,至于送的过程和方式,从拍宇宙尽头 电影电影的角度来看,做些艺术加工并没有问题,更何况“泅渡”一说也是当时媒体报道过的。

还有就是双方伤亡的人数。从史料来看,因为日军没有动用重武器,所以双方的伤亡都没有电影中表现得那么多,524团撤离的时候,宇宙尽头 电影牺牲的将士不超过10个。但从拍电影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也可以理解。

但有一些和史实出入的艺术加工,就有那么点问题了。

比如有一场“催泪”戏:送电话线。

在这场戏中,疑似杜月笙的老大派人前仆后继地去给四行仓库守宇宙尽头 电影军送电话线,最终“刀子”用生命代价终于完成了任务。

确实拍得很感人,但当时我看的时候就听到有人说:“有这个必要吗?”

电话线能让仓库守军对外保持通信畅通,这是有必要的。

但这段戏我觉得是没必要的。

且不说四行宇宙尽头 电影仓库原来就是淞沪会战88师的指挥部,对外肯定有不止一条的电话线,就算是524团最后奉命死守,他们也是提前几天就进入仓库的,当时日本军队根本就还没过来(过来后也是从外围防御阵地开始进攻的)

,他们有充足的宇宙尽头 电影时间完成各种准备,完全没有必要最后用这种近乎戏剧化的悲壮方式去送一根电话线。

至于最后撤离过桥的那段是基本抛开历史了,且艺术加工得有些过头,这点之前已经说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个人觉得,《八佰》最大的一宇宙尽头 电影个遗憾,还是对“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个事件的整个历史前因后果表现得有点弱。

从前因后果来看,524团就是一支标准的“炮灰部队”,而他们充当“炮灰”的任务,甚至并不是掩护友军的撤退,而是充当蒋介石希望国际干宇宙尽头 电影预的筹码——要实现蒋介石原本就不可能实现的“国际干预”幻想。从这一点上说,524团表现的不仅仅是悲壮,其实折射的还是讽刺和悲哀。

但《八佰》对这一段基本没有怎么表现,只是后来通过特派员的一段戏,点了一下宇宙尽头 电影

至于另外一段历史,《八佰》则完全放弃了,那就是524团进入英租界以后的事。

如果说524团进入英租界后继续投身去抗日了,确实在片尾用几句话就可以交代过去了,但恰恰,这个“炮灰团”的命运如此命运多舛,让宇宙尽头 电影人唏嘘:

他们在一块15亩大的“孤军营”中,被整整软禁了四年。在这四年里,谢晋元率全团将士抵住各种劝降的诱惑,自力更生,最终被叛徒士兵杀害在营地里;1941年日本向英美宣战后,冲入租界,把524团的将士宇宙尽头 电影们抓捕后拆散,送到各地的战俘营去做苦工劳役,他们再次颠沛流离;抗战结束后,那些幸存的将士回到上海,发现政府已经对他们不管不问……

这段历史就摆在那里,而且是回避不了的。

我在“四行仓库”的那篇文章中专门在宇宙尽头 电影最后写了一段话: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冷酷无情。

我们总幻想着英雄们有一个圆满的终场——或者以为至少是一个悲壮的结局,但真实的历史,就是会让你无言以对。”

从商业片的角度,导演只截取“四行仓库保卫战”那段宇宙尽头 电影最高潮的戏来拍,不是不能理解,但你既然做出这样的选择了,观众也有权利提出自己的质疑。

从这个角度上说,挺公平的。

如果电影一开头用倒叙的方式拍呢?

谢团长在孤军营里带队出早操,铁丝网外,都是前来围观和致敬的宇宙尽头 电影上海市民(这是史实,当时每天都会有上海市民来“孤军营”探望,有的就远远朝将士们鞠一躬就走了)。出操结束,谢团长坐到了操场边,点燃一根烟,望着远处,陷入回忆。

然后,切入到“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后是两条线宇宙尽头 电影并行,以“保卫战”为主,孤军营的生活为点缀,最后结局落在谢晋元被刺,上海数十万市民自发前来吊唁。

当然,这又是我自己的脑补了,而且必须要承认:这样拍的话,难度确实会更高,也会更容易拍散,结局的高潮也需要宇宙尽头 电影重新考量。这其实就取决于导演想要什么了。

但有一点是:“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件事整个的来龙去脉,其实本身就比剧本要曲折很多了。

5

最后总结两句。

我在看完电影后自己打了个分:7.5。现在再回过来看,应该还是打宇宙尽头 电影这个分。

还是那句话,《八佰》有让我失望的地方,但从整体来看,还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因为之前有种种状况,其实无形中抬高了大家对这部电影的期待,以至于当它出现一些瑕疵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有些生气。

但其宇宙尽头 电影实,要求一部商业电影承载所有,本来就是件挺难的事。

《八佰》在某些方面确实低于期待,如果你不要抱着特别期待或崇高的目的去看这部影片,应该心情就会平复很多。

此外,我觉得有些话,也不用矫枉过正,比如说“四行宇宙尽头 电影仓库保卫战”就是一场“表演战”,甚至说就是一场“秀”——这已经和电影无关了,我认为这是对先烈们的一种不尊重:

无论当时蒋介石的意图是什么,进入四行仓库的那400多将士,就是抱着必死信念去的,他们作为军人宇宙尽头 电影,并不知道自己是被当做筹码还是什么,他们知道的是服从命令,坚守仓库,打退日军的进攻,以及,打出中国军人的尊严。

这一点,他们是做到的。

所以我个人也并没有觉得这部电影有什么过度美化“国军”的意思,我们看到宇宙尽头 电影的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不分年龄,不分地域,不分党派,他们有的是一个共同的称号:中国军人,他们的共同任务,就是筑起血肉长城,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家园。

而这样的故事,是值得我们后辈们铭记的。

曾经有一位读宇宙尽头 电影者在我后台留言,说他到台湾去做交换生,课堂上教授提问:

“你们有谁知道四行仓库保卫战吗?”

全班40多人没人知道,只有他站起来说了这个故事。

教授很感慨:你们先辈们做的事,现在已经没什么人知道了。

而读者告诉宇宙尽头 电影我,他是看我那篇《一座被死守的仓库》了解这个故事的。

其实我那篇文章,也有写得不足的地方,也有自己觉得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至少我写了这个故事,尽自己所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故事。

而《八佰》至少也做到了这一点宇宙尽头 电影:让更多人去关注那一段历史。哪怕引起讨论乃至争议,但至少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考证,然后能更好地记住一段历史。

历史不怕争论,不怕辨析,不怕考证,怕的只是被忘记。

我希望管虎导演,包括其他导演,能以《八佰宇宙尽头 电影》为契机,能总结经验,也能吸取教训,不断提高,今后拍出更好的类似题材的电影。

我也希望,今后类似题材的电影也能多一些,包括抗日战争,包括抗美援朝。

铭记历史,才能坦面未来。

(全文完)

关于“淞沪会战”的延伸宇宙尽头 电影阅读:

《上海1937:寸血寸河山》

感谢关注微信公号 馒头说 mantoutalk

为自己的书做个广告。

我曾写过一个系列的书,叫做《历史的温度》,目前出到第四本。初衷是给成年人朋友们看的,但后来很多学生告宇宙尽头 电影诉我,他们也非常爱看(1~4的套装似乎卖断了,只有1~3,大家可以各取所需去各大当当京东淘宝上搜)

我还出过一本书,叫《写给孩子的论语课》,这是专门写给孩子看的。但很多爸爸妈妈告诉我,他们也很爱看,陪宇宙尽头 电影孩子看,或者干脆自己看。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