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和刘德华谁名气大(李连杰和刘德华谁地
原创 晏凌羊 晏凌羊
那部让李连杰拿了一亿片酬、
刘德华甘当配角的电影
文/晏凌羊
2007年,有一部电影《投名状》,看得我热泪盈眶。
电影取材于清末著名的刺马案,但如果按照原始的故事版本来希特勒电影拍,很有可能过不了审,导演陈可辛走了一条比较聪明的路线:讲兄弟情,讲忠与义。
据说片子投资三个多亿,光李连杰的片酬就去掉了三分之一。
当时李连杰正值事业发展的巅峰期,在好莱坞发展得也挺好,片酬基本上以亿计希特勒电影。
刘德华和金城武看这部戏的剧本好,纷纷加盟,刘德华拿片酬1600万,金城武1200万。徐静蕾则比较少,200万。
现在看来,电影场面确实做得很逼真,群众演希特勒电影员也是实打实不重样的。三个演员中,也是李连杰的演技最为娴熟。
电影当年票房不怎样,投资人血亏,却斩获了无数电影奖。
十几年后我们再看,发觉这确实是一部艺术成就比较高的片子,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
《十月围城》希特勒电影的确感人,一个又一个的主角为保护孙文而死,确实看得人痛彻心扉,但它多以煽情取胜,完成度确实不如《投名状》好。
掐指一算,《投名状》这部电影从上映到现在也差不多有十三年了。
现在谁若是能拍出“倒退十几年”的希特勒电影电影,那真是对导演的嘉奖。
《投名状》讲的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庞青云(李连杰饰演)与太平军激战,部下全部战死,他靠装死捡回来一条命。
失魂落魄的他,巧遇徐静蕾饰演的农妇莲生。庞青云英雄末路希特勒电影的样子,激起了莲生的救赎欲,两人有了一夜情。
庞青云随后来到小镇上找口饭吃,正好遇到金城武饰演的姜午阳在招拢人手准备打劫军粮。一番比试过后,姜午阳决定带庞青云去见赵二虎。
刘德华饰演的希特勒电影赵二虎在乱世中沦为土匪,带着几百人到处劫掠,但是,他盗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留一条活路给被劫的村民,而劫掠所得就拿来分给和他同住一条山村的良民,所以深得众心。
庞青云、赵二虎和姜午阳三人一合计,准备去打劫太平军的粮车。庞青云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直接击溃了太平军,并且为了救姜希特勒电影午阳而受伤。
庞青云的谈吐、智慧和义气深深折服了姜午阳,使得他对庞青云的崇拜超过了对二哥赵二虎的。
三人打劫回来后,没能高兴多久,村子就被清军洗劫了。
庞青云说,他们之所以会败,就是因为没有枪炮,如果投顺清希特勒电影廷,有武器了,就不会老被人按在地上摩擦了。既然都是为了吃一口饭,那么,当兵肯定比当匪好。
可是,对赵二虎和他的兄弟们来说,庞青云是外人,如何让大家相信庞青云的话呢?姜午阳提出来“纳投名状”。
什么叫“纳投希特勒电影名状”?即,每个人都出去杀一个人,大家手上都有案底了,都没有办法洗白了,就算是给彼此交底了,以后“生不同生但死必同死”。
就这样,三人跑出去杀了三个路人,焚香跪地,结为兄弟。赵二虎不计较个人得失,将大哥希特勒电影和首领地位让给了庞青云。
“创业”阶段,三兄弟浴血奋战,几次出生入死,屡立奇功。
与此同时,庞青云和赵二虎的矛盾也开始升级。
情感上,庞青云和莲生的感情希特勒电影逐渐升级。起初,两人都不敢跨越道德禁区,后来却又忍不住互相吸引、靠近,直到私下约会成为常态。
赵二虎被大哥绿了,却一直被蒙在鼓里,倒是姜午阳偶然间发现了大哥和二嫂的秘密,但为了兄弟和气,他没有往外说。
赵二虎重情义、重兄弟,是典型的草莽英雄。“规矩”“军令”“朝廷”等等,他都不放在眼里。他的理想,不过就是让兄弟们和自己的女人过上好日子。
而庞青云是被体制化了的人希特勒电影,他心怀天下苍生、百姓福祉,是一个有勇、有谋、够狠辣的将士。他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想通过权力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在通往理想主义的道路上,他觉得信诺、兄弟都可以被牺牲。
“山字营”里的兄弟攻破城池后奸希特勒电影&淫民女,庞青云想杀鸡儆猴、严明军纪,但赵二虎觉得那都是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希望能网开一面。姜午阳觉得大哥说得对,冒着得罪二哥的风险,帮大哥执行了军法。
可是,苏州城里的太平军投降后,庞青云担心希特勒电影这些降兵造反,而上司又只给了他十日的军粮、夺取南京城的任务也迫在眉睫。在三弟姜午阳的支持下,庞青云下令将降兵们就地处决。
他心灰意冷,借助自己在兵营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想号召大家回家,但后来又被大哥庞青云和姜午阳说服了。
南京城破,太平军大本营被捣毁,赵二虎私发军饷给兄弟们,搞得希特勒电影庞青云“里外不是人”。朝廷给庞青云施加压力,要他把赵二虎这个障碍给解决掉。
庞青云当然也很舍不得,但他努力说服自己:相比“天下大同”的理想,赵二虎可以被牺牲。
因此,当他接到大哥发出的“假情报”,一听说大哥有危险,就单枪匹马跑去“营救”大哥,结果去落进了大哥精心为他设置好的圈套。直到临死前希特勒电影,他嘴里还叫着“大哥”,以为杀死自己的人是敌手。
姜午阳发现了大哥的意图,但他天真地以为大哥是因为想娶二嫂,才想要置二哥于死地。他觉得,自己只要把二嫂杀了,大哥和二哥的嫌隙就没有了,三个人就能回到最初。希特勒电影
可是,杀了二嫂,他也没能救下二哥。
庞青云后来被太后重赏,被封为两江总督。领旨谢恩时,他竟提出要免除辖区三年税赋。太后面上答应,但背地里已经下好了棋。
就在就职大典上,庞青云被姜午阳刺杀,背后同时也挨了清希特勒电影廷打出来的枪子儿。姜午阳手刃二嫂、大哥,是因为他要践行当初的诺言:(乱)杀我兄弟者,必杀之。而清廷杀死庞青云,不过是因为他再没有了利用价值。
庞青云死后两个月,姜午阳被凌迟处死,罪名是刺杀朝廷重臣。
三兄希特勒电影弟分别拿生命给自己的理想献祭,却没有一个人是赢家。
很多人说徐静蕾在里头就是饰演了一希特勒电影个花瓶角色,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莲生和庞青云的关系递进,与庞青云和赵二虎的兄弟反目,是同期进行的。两人一开始还碍于礼法、碍于兄弟情义互相躲避,到了后期却都选择了解放自我。
庞青云被三弟姜午阳发现自己与弟希特勒电影妹通奸的事实,却不解释、不躲避,只是用眼神告诉姜午阳:“你自己好好掂量,要不要捅出去。”
此时的庞青云,已经不再是那个会回避弟妹眼光的庞青云。能左右他言行的,已经不是道德,不是情义,而是利益制衡。
对莲生希特勒电影和姜午阳来说,庞青云是外面吹进来的风。他从军的经历,他的谈吐、智识、野心与徒有草莽之气的赵二虎完全不同。
他身上的这点“文气”,折服了没怎么见过世面的莲生和姜午阳,可两人都忽视了庞青云身上有着与其野心相希特勒电影匹配的狠绝。关键时刻,他连兄弟、女人都可以牺牲。
《投名状》里的莲生,是这部男人戏中唯一的女性亮色。
她从小被当成“瘦马”来培养,大了便要被卖给有钱人做小妾。
结果还没长成大人呢,她便被小时候的玩伴赵二虎这希特勒电影个匪首抢了回来。
可是,莲生想要的,不仅仅是“好”,她想要的是“懂”。
她逃跑,逃了数次,直到最后一次遇上庞青云。
这个男人满心伤痕,却敢于在她希特勒电影面前展示脆弱。
这个男人是个吃过体制饭的人,代表着更高阶的文明,听得懂她说的话。
她不想当压寨夫人,不想过灰头土脸的生活,而庞青云是她能够到的唯一目标。
莲生被姜午阳杀死前,有强烈的求生欲。
她说的台词很有意希特勒电影思,几乎每一句都在求饶。
她是美人,可以自比纱帘,大多数人是没办法对美人动刀动枪的。
她说:“我在街上见到这么好看的纱帘,我喜欢红的,可希特勒电影也想要绿的。我问二哥,怎么办呢?他说,今年红的,明年绿的。”
她借纱帘,隐晦地说出自己脚踏两船的原因:两个男人她都想要,而二虎是真心爱她的。
她说:“打了十九年的仗,我没被砍死,也没被饿死,这是我命大。过希特勒电影了明年我就二十九岁了,我明年还要挂绿色的纱帘。”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从小到大都没过几天好日子,我还这么年轻,我想过点好日子,你别杀我。
她说:“你不要杀我,我不准你杀我。我好不容易活到现在,你为什么要杀死希特勒电影我?”
这话几乎是在撒娇了。
听到姜午阳说,不杀你,就救不了二哥。
她回答:“你杀了我,就能救二哥吗?”
看姜午阳不为所动,她又打出感情牌:“希特勒电影你从小就跟着我,你不会的,你不会的。午阳,你不会忍心杀我的,你不会的,你不会的……”
女人说出这种台词,在其他影视剧里,想杀她的人可能会住手,但在《投名状》里不行。
姜午阳是一个精神上的gay,他只爱兄弟希特勒电影、不爱女人。在情感上,他离赵二虎更近一些;但在价值观上,他更信服庞青云一些。
当然,他的底线是:你可以追求理想,但不能动我兄弟。
他是电影中唯一一个把“投名状”贯彻到底的人。
面对莲生这个“乱我兄弟者”的人,他杀起来丝毫不留情。
他不知道的是,真正能“乱兄弟”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他们内心各自的希特勒电影欲望。
莲生最终死在了姜午阳的刀下,她也用生命为自己的欲望献了祭。
她爱的是一种生活理想,过不打仗的日子、吃饱穿暖、挂好看的珠帘……她比那三个男人更天真。
英雄的末路是希特勒电影鸟尽弓藏,美人的末路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庞青云、赵二虎和姜午阳三兄弟的组合,与刘备、关羽和张飞很像。
刘备站位最高、野心最大、最有笼络人心的本事,关羽最重义,张飞最重(兄弟)情。
人类社会,大团体也好,小团希特勒电影体也罢,都是“文化人”领导“武夫”。决定权力格局的,从来不是武力,而是智力。
陈可辛在这部电影里,对兄弟义气、利益制衡等等统统来了一次非常大的嘲讽。
哪怕纳了投名状,兄弟义气在欲望面前是不可靠的。
利益制衡希特勒电影也是不可靠的,这世界本就为无常所左右。
《投名状》的故事,取材于真实历史上发生过的刺马案。
当时,太平天国已灭,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如日中天希特勒电影,令朝廷忌惮。
但是,曾国藩的功劳这么大,朝廷也不能不嘉奖他,于是,慈禧老佛爷就给了他大量的封赏,让他升官进爵。
可是,面对这样既有钱、又有权还有兵的汉族官员,老佛爷是不放心的,随时想动他。
比如,老佛爷想希特勒电影查洪秀全天王府里金银财宝的去向,曾国藩却装傻充愣说都被焚毁了。
曾国藩也发现了老佛爷时时刻刻防备着自己、想动自己的这一点,开始用各种方法表忠心。
他主动裁军、恢复乡试,故意跟左宗棠互相攻击,闹得天下皆知,希特勒电影还把自己写的用来规劝子孙要尽忠尽义、谨言慎行的家书印刷出来到处分发。
如此种种,他试图传递给老佛爷这样的心思:我没有反你的意思,也请你别动我啊。
在这种形势下,刺马案的主角马新贻被推到了台前。
这个人虽然也希特勒电影立下过功勋,但以他的背景、资历、贡献,根本hold不住两江总督这么高的官帽。
他自己也知道,老佛爷把他推上这个位置,是要把它当成刀子,给曾国藩一刀。而曾国藩也不傻,不可能甘心挨他这一刀。
在赶赴上任之前,希特勒电影他跟自己家人说:如果我遭遇不测,不要追究,不然全家不保。
马新贻被刺后,刺客张纹祥也不逃,而是束手就擒,说老马就是他杀的。朝廷几次想审理此案,但刺客只说自己是为了兄弟报仇。
没几天,南京的戏院里就出现与刺希特勒电影马案有关的戏,主要是说:老马霸占了刺客兄弟的老婆,刺客看不下去,替自己的兄弟出了这一口恶气。
换而言之,这种舆论战,早就彩排好了。序幕一拉开,就能马上上演。
在政治上找不出什么破绽,就挑私生活下手……这是希特勒电影几千年来官场除掉宿敌最常耍的花样。
后人揣测,这是老狐狸曾国藩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此案过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
老佛爷只好又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
这一局,曾国藩全胜。
当时,老佛爷也不得不认输。
李鸿章等人已希特勒电影经崛起,她需要曾国藩这颗棋子,牵制住李鸿章。
朝中朝外,八旗子弟都干不过汉人,她既忌惮汉人,又不得不依赖汉人。
从此,朝廷的权力慢慢变得涣散,为大清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刺马案”奇就奇在,刺客被抓后,哪怕连希特勒电影累儿子被凌迟处死,也不肯说出刺杀马新贻的真实缘由。
这确实有点像是曾国藩的手腕。
威胁也好,感召也罢,能让一个人宁肯冒这么大的痛苦和风险也要守口如瓶,这幕后主使的手腕确实厉害。
慈禧能猜到是主使的,可就是查希特勒电影不出来是谁主使的。再后来,也只能“算了,查出来了又能怎样呢”。
官场不就是那么回事吗?
他们既存在斗争,又互相掩护。
他们时而是敌人,时而是盟友。
他们不在乎真相、不在乎人命,只在乎利益。
道义也好,伦理也罢,希特勒电影不过只是实现利益的武器。
情义是软的,但世界是硬的。
理想是热的,但现实是冷的。
只有欲望,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也许,陈可辛想讲述的,也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吧。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希特勒电影是最好的鼓励
一点碎碎念念
姜午阳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他是最有资格产生上帝视角的人。故事的最后,他应该明白:他和他的两个大哥,都不过是朝廷的弃子。
他的眼神里,有不服,有认命,有悲哀,有痛惜,有嘲讽,甚至有希特勒电影解脱。
这几个镜头,也是为了呼应庞青云临死前喊的那句“投名状,快”。
被姜午阳刺杀时,庞青云当时背上已经中枪、中炮(清廷为了处死他,简直用了三保险)。
临死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已成弃子。
他告诉姜午阳:希特勒电影“投名状,快!”
一方面是希望兄弟送自己最后一程,希望自己是死于投名状,而不是肮脏的权力斗争;
另一方面,熟悉体制运作模式的他,大概也看到了姜午阳会有怎样的下场。
我觉得,他也是想提醒姜午阳:杀我兄弟者,必希特勒电影杀之。我是你的兄弟,你杀了我,接下来你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姜午阳看到了庞青云背部的抢眼,明白真正想要他大哥命的人不是自己,这才开始感慨: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句话,生不同生,死必同死。
他当时就没想再活,同希特勒电影时为成全大哥的“名义死法”,这才喊出一句:刺庞者,姜午阳是也。
当局为啥要把这两段剪了,我无法理解。
杀死陌生人纳投名状,怕少年人看了电影会模仿?
可电影里杀戮场面那么多,也没见多少青少年当街去杀戮啊。
怕凌希特勒电影迟场面太血腥?
可电影画面明明只有长达两分钟的表情特写和凌迟台远景啊。
也许,剪与不剪,标准只是:某个人看不看得惯。
留不留某几个画面的影响,往大里说,可以很大。往小里说,其实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