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日记# 大俱乐部—哈飞文化宫

自从上大学开始,我就渐渐远离了曾经熟悉的平房,每周末回家,放假在家。大学毕业后,更是住在学校,很少回家。之后结婚生子,家在市内。

随着父亲的去世,母亲也随我来到市内,电影bt好像我与平房彻底脱离了关系。

2011年6月,为了给母亲办理有关医保的事宜,我再一次回到平房。回家路过这里,我曾经熟悉的大俱乐部 ,名字已改成哈飞文化宫,不禁驻足,拍下了这张变得陌生、本应非常熟悉的照片电影bt——粉色的电影院。心里很是不接受。

2011年6月

最初的电影院为黄白相间的颜色,一簇簇雪白的大白菜密密地排列在顶部,墙面也尽是小坑儿。

2024年3月 熟悉的电影院回来了

我从小爱看电影,那时还没有粉丝一说电影bt,但确切地说我就是一枚粉丝,不仅是某位演员的粉丝,是一批老演员的粉丝。

那时,只要电影院放电影,我都会买票去看,有的电影会看好几遍。

从没想过这里可能成为文物。大俱乐部建于1952年,是当时伟建厂职工家属电影bt的唯一娱乐场所。俱乐部分为两层,二层两侧有包厢,小时候经常在那里看演出也去演出。

看电影的钱都是爸爸给的,还记得《英雄儿女》看了两遍,有一遍是站在爸爸旁边看的。虽然那时的电影票也就1毛2毛的,但是为了省电影bt钱,好多家长都是抱着孩子入场,只要不过分,检票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个子矮的大孩子也就免票了,但是没座,只能站着或与家长坐一个座位。

巴基斯坦电影《人世间》也是看了两遍。我记得非常清楚,冬天,我大概初电影bt一,看完电影回家,在楼下遇到爸爸,爸爸有两张招待片,于是爸爸牵着我的手一起去看电影。这是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爸爸的手非常柔软。

我和爸爸都爱看电影。有一段时间,电影院几乎天天放电影,老电影和外国片。电影bt我就用爸爸给的钱去看电影。《简爱》、《叶塞尼亚》、《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我成了影迷。

白天能抽出时间并想花钱看电影的人不多,偌大的影院有时就几个人在看,这里成了我的电影天堂。

2024.3 以前从没电影bt关注的俱乐部后面